2
0
mirror of 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git synced 2025-01-13 22:30:37 +08:00
TranslateProject/published/202102/20190404 Intel formally launches Optane for data center memory caching.md
2021-03-01 09:01:24 +08:00

5.6 KiB
Raw Blame History

英特尔 Optane用于数据中心内存缓存

英特尔推出了包含 3D Xpoint 内存技术的 Optane 持久内存产品线。英特尔的这个解决方案介乎于 DRAM 和 NAND 中间,以此来提升性能。

Intel

英特尔在 2019 年 4 月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活动中正式推出 Optane 持久内存产品线。它已经问世了一段时间,但是目前的 Xeon 服务器处理器还不能充分利用它。而新的 Xeon8200 和 9200 系列可以充分利用 Optane 持久内存的优势。

由于 Optane 是英特尔的产品(与美光合作开发),所以意味着 AMD 和 ARM 的服务器处理器不能够支持它。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OptaneDC 持久内存采用与美光合作研发的 3D Xpoint 内存技术。3D Xpoint 是一种比 SSD 更快的非易失性内存,速度几乎与 DRAM 相近,而且它具有 NAND 闪存的持久性。

第一个 3D Xpoint 产品是被称为英特尔“尺子”的 SSD因为它们被设计成细长的样子很像尺子的形状。它们被设计这样是为了适合 1u 的服务器机架。在发布的公告中,英特尔推出了新的利用四芯或者 QLC 3D NAND 内存的英特尔 SSD D5-P4325 尺子 SSD可以在 1U 的服务器机架上放 1PB 的存储。

OptaneDC 持久内存的可用容量最初可以通过使用 128GB 的 DIMM 达到 512GB。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执行副总裁及总经理 Navin Shenoy 说“OptaneDC 持久内存可达到的容量是 DRAM 的 2 到 4 倍。”

他说:“我们希望服务器系统的容量可以扩展到每个插槽 4.5TB 或者 8 个插槽 36TB这是我们第一代 Xeon 可扩展芯片的 3 倍。”

英特尔Optane内存的使用和速度

Optane 有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内存模式和应用直连模式。内存模式是将 DRAM 放在 Optane 内存之上,将 DRAM 作为 Optane 内存的缓存。应用直连模式是将 DRAM 和 OptaneDC 持久内存一起作为内存来最大化总容量。并不是每个工作负载都适合这种配置所以应该在对延迟不敏感的应用程序中使用。正如英特尔推广的那样Optane 的主要使用情景是内存模式。

几年前,当 3D Xpoint 最初发布时,英特尔宣称 Optane 的速度是 NAND 的 1000 倍,耐用是 NAND 的 1000 倍,密度潜力是 DRAM 的 10 倍。这虽然有点夸张,但这些因素确实很令人着迷。

在 256B 的连续 4 个缓存行中使用 Optane 内存可以达到 8.3GB/秒的读速度和 3.0GB/秒的写速度。与 SATA SSD 的 500MB/秒左右的读/写速度相比可以看到性能有很大提升。请记住Optane 充当内存,所以它会缓存被频繁访问的 SSD 中的内容。

这是了解 OptaneDC 的关键。它能将非常大的数据集存储在离内存非常近的位置,因此具有很低延迟的 CPU 可以最小化访问较慢的存储子系统的访问延迟,无论存储是 SSD 还是 HDD。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把多个 TB 的数据放在非常接近 CPU 的地方,以实现更快的访问。

Optane 内存的一个挑战

唯一真正的挑战是 Optane 插进内存所在的 DIMM 插槽。现在有些主板的每个 CPU 有多达 16 个 DIMM 插槽但是这仍然是客户和设备制造商之间需要平衡的电路板空间Optane 还是内存。有一些 Optane 驱动采用了 PCIe 接口进行连接,可以减轻主板上内存的拥挤。

3D Xpoint 由于它写数据的方式,提供了比传统的 NAND 闪存更高的耐用性。英特尔承诺 Optane 提供 5 年保修期,而很多 SSD 只提供 3 年保修期。


via: 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387117/intel-formally-launches-optane-for-data-center-memory-caching.html#tk.rss_all

作者:Andy Patrizio 选题:lujun9972 译者:RiaXu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