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git
synced 2025-01-25 23:11:02 +08:00
1101 lines
48 KiB
Markdown
1101 lines
48 KiB
Markdown
Kubernetes 分布式应用部署实战:以人脸识别应用为例
|
||
============================================================
|
||
|
||
![](https://skarlso.github.io/img/2018/03/kube_overview.png)
|
||
|
||
## 简介
|
||
|
||
伙计们,请搬好小板凳坐好,下面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期望你能够乐在其中。
|
||
|
||
我将基于 [Kubernetes][5] 部署一个分布式应用。我曾试图编写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应用,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最终砍掉了很多细节。
|
||
|
||
我将聚焦 Kubernetes 及其部署。
|
||
|
||
让我们开始吧。
|
||
|
||
## 应用
|
||
|
||
### TL;DR
|
||
|
||
![kube overview](https://skarlso.github.io/img/kube_overview.png)
|
||
|
||
该应用本身由 6 个组件构成。代码可以从如下链接中找到:[Kubenetes 集群示例][6]。
|
||
|
||
这是一个人脸识别服务,通过比较已知个人的图片,识别给定图片对应的个人。前端页面用表格形式简要的展示图片及对应的个人。具体而言,向 [接收器][6] 发送请求,请求包含指向一个图片的链接。图片可以位于任何位置。接受器将图片地址存储到数据库 (MySQL) 中,然后向队列发送处理请求,请求中包含已保存图片的 ID。这里我们使用 [NSQ][8] 建立队列。
|
||
|
||
[图片处理][9] 服务一直监听处理请求队列,从中获取任务。处理过程包括如下几步:获取图片 ID,读取图片,通过 [gRPC][11] 将图片路径发送至 Python 编写的 [人脸识别][10] 后端。如果识别成功,后端给出图片对应个人的名字。图片处理器进而根据个人 ID 更新图片记录,将其标记为处理成功。如果识别不成功,图片被标记为待解决。如果图片识别过程中出现错误,图片被标记为失败。
|
||
|
||
标记为失败的图片可以通过计划任务等方式进行重试。
|
||
|
||
那么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呢?我们深入探索一下。
|
||
|
||
### 接收器
|
||
|
||
接收器服务是整个流程的起点,通过如下形式的 API 接收请求:
|
||
|
||
```
|
||
curl -d '{"path":"/unknown_images/unknown0001.jpg"}' http://127.0.0.1:8000/image/post
|
||
```
|
||
|
||
此时,接收器将<ruby>路径<rt>path</rt></ruby>存储到共享数据库集群中,该实体存储后将从数据库服务收到对应的 ID。本应用采用“<ruby>实体对象<rt>Entity Object</rt></ruby>的唯一标识由持久层提供”的模型。获得实体 ID 后,接收器向 NSQ 发送消息,至此接收器的工作完成。
|
||
|
||
### 图片处理器
|
||
|
||
从这里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图片处理器首次运行时会创建两个 Go <ruby>协程<rt>routine</rt></ruby>,具体为:
|
||
|
||
### Consume
|
||
|
||
这是一个 NSQ 消费者,需要完成三项必需的任务。首先,监听队列中的消息。其次,当有新消息到达时,将对应的 ID 追加到一个线程安全的 ID 片段中,以供第二个协程处理。最后,告知第二个协程处理新任务,方法为 [sync.Condition][12]。
|
||
|
||
### ProcessImages
|
||
|
||
该协程会处理指定 ID 片段,直到对应片段全部处理完成。当处理完一个片段后,该协程并不是在一个通道上睡眠等待,而是进入悬挂状态。对每个 ID,按如下步骤顺序处理:
|
||
|
||
* 与人脸识别服务建立 gRPC 连接,其中人脸识别服务会在人脸识别部分进行介绍
|
||
* 从数据库获取图片对应的实体
|
||
* 为 [断路器][1] 准备两个函数
|
||
* 函数 1: 用于 RPC 方法调用的主函数
|
||
* 函数 2: 基于 ping 的断路器健康检查
|
||
* 调用函数 1 将图片路径发送至人脸识别服务,其中路径应该是人脸识别服务可以访问的,最好是共享的,例如 NFS
|
||
* 如果调用失败,将图片实体状态更新为 FAILEDPROCESSING
|
||
* 如果调用成功,返回值是一个图片的名字,对应数据库中的一个个人。通过联合 SQL 查询,获取对应个人的 ID
|
||
* 将数据库中的图片实体状态更新为 PROCESSED,更新图片被识别成的个人的 ID
|
||
|
||
这个服务可以复制多份同时运行。
|
||
|
||
### 断路器
|
||
|
||
即使对于一个复制资源几乎没有开销的系统,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例如网络故障或任何两个服务之间的通信存在问题等。我在 gRPC 调用中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断路器,这十分有趣。
|
||
|
||
下面给出工作原理:
|
||
|
||
![kube circuit](https://skarlso.github.io/img/kube_circuit1.png)
|
||
|
||
当出现 5 次不成功的服务调用时,断路器启动并阻断后续的调用请求。经过指定的时间后,它对服务进行健康检查并判断是否恢复。如果问题依然存在,等待时间会进一步增大。如果已经恢复,断路器停止对服务调用的阻断,允许请求流量通过。
|
||
|
||
### 前端
|
||
|
||
前端只包含一个极其简单的表格视图,通过 Go 自身的 html/模板显示一系列图片。
|
||
|
||
### 人脸识别
|
||
|
||
人脸识别是整个识别的关键点。仅因为追求灵活性,我将这个服务设计为基于 gRPC 的服务。最初我使用 Go 编写,但后续发现基于 Python 的实现更加适合。事实上,不算 gRPC 部分的代码,人脸识别部分仅有 7 行代码。我使用的[人脸识别][13]库极为出色,它包含 OpenCV 的全部 C 绑定。维护 API 标准意味着只要标准本身不变,实现可以任意改变。
|
||
|
||
注意:我曾经试图使用 [GoCV][14],这是一个极好的 Go 库,但欠缺所需的 C 绑定。推荐马上了解一下这个库,它会让你大吃一惊,例如编写若干行代码即可实现实时摄像处理。
|
||
|
||
这个 Python 库的工作方式本质上很简单。准备一些你认识的人的图片,把信息记录下来。对于我而言,我有一个图片文件夹,包含若干图片,名称分别为 `hannibal_1.jpg`、 `hannibal_2.jpg`、 `gergely_1.jpg`、 `john_doe.jpg`。在数据库中,我使用两个表记录信息,分别为 `person`、 `person_images`,具体如下:
|
||
|
||
```
|
||
+----+----------+
|
||
| id | name |
|
||
+----+----------+
|
||
| 1 | Gergely |
|
||
| 2 | John Doe |
|
||
| 3 | Hannibal |
|
||
+----+----------+
|
||
+----+----------------+-----------+
|
||
| id | image_name | person_id |
|
||
+----+----------------+-----------+
|
||
| 1 | hannibal_1.jpg | 3 |
|
||
| 2 | hannibal_2.jpg | 3 |
|
||
+----+----------------+-----------+
|
||
|
||
```
|
||
人脸识别库识别出未知图片后,返回图片的名字。我们接着使用类似下面的联合查询找到对应的个人。
|
||
|
||
```
|
||
select person.name, person.id from person inner join person_images as pi on person.id = pi.person_id where image_name = 'hannibal_2.jpg';
|
||
|
||
```
|
||
|
||
gRPC 调用返回的个人 ID 用于更新图片的 `person` 列。
|
||
|
||
### NSQ
|
||
|
||
NSQ 是 Go 编写的小规模队列,可扩展且占用系统内存较少。NSQ 包含一个查询服务,用于消费者接收消息;包含一个守护进程,用于发送消息。
|
||
|
||
在 NSQ 的设计理念中,消息发送程序应该与守护进程在同一台主机上,故发送程序仅需发送至 localhost。但守护进程与查询服务相连接,这使其构成了全局队列。
|
||
|
||
这意味着有多少 NSQ 守护进程就有多少对应的发送程序。但由于其资源消耗极小,不会影响主程序的资源使用。
|
||
|
||
### 配置
|
||
|
||
为了尽可能增加灵活性以及使用 Kubernetes 的 ConfigSet 特性,我在开发过程中使用 `.env` 文件记录配置信息,例如数据库服务的地址以及 NSQ 的查询地址。在生产环境或 Kubernetes 环境中,我将使用环境变量属性配置。
|
||
|
||
### 应用小结
|
||
|
||
这就是待部署应用的全部架构信息。应用的各个组件都是可变更的,他们之间仅通过数据库、消息队列和 gRPC 进行耦合。考虑到更新机制的原理,这是部署分布式应用所必须的;在部署部分我会继续分析。
|
||
|
||
## 使用 Kubernetes 部署应用
|
||
|
||
### 基础知识
|
||
|
||
Kubernetes 是什么?
|
||
|
||
这里我会提到一些基础知识,但不会深入细节,细节可以用一本书的篇幅描述,例如 [Kubernetes 构建与运行][15]。另外,如果你愿意挑战自己,可以查看官方文档:[Kubernetes 文档][16]。
|
||
|
||
Kubernetes 是容器化服务及应用的管理器。它易于扩展,可以管理大量容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基于 yaml 的模板文件高度灵活地进行配置。人们经常把 Kubernetes 比作 Docker Swarm,但 Kubernetes 的功能不仅仅如此。例如,Kubernetes 不关心底层容器实现,你可以使用 LXC 与 Kubernetes 的组合,效果与使用 Docker 一样好。Kubernetes 在管理容器的基础上,可以管理已部署的服务或应用集群。如何操作呢?让我们概览一下用于构成 Kubernetes 的模块。
|
||
|
||
在 Kubernetes 中,你给出期望的应用状态,Kubernetes 会尽其所能达到对应的状态。状态可以是已部署、已暂停,有 2 个副本等,以此类推。
|
||
|
||
Kubernetes 使用标签和注释标记组件,包括服务、部署、副本组、守护进程组等在内的全部组件都被标记。考虑如下场景,为了识别 pod 与应用的对应关系,使用 `app: myapp` 标签。假设应用已部署 2 个容器,如果你移除其中一个容器的 `app` 标签,Kubernetes 只能识别到一个容器(隶属于应用),进而启动一个新的具有 `myapp` 标签的实例。
|
||
|
||
### Kubernetes 集群
|
||
|
||
要使用 Kubernetes,需要先搭建一个 Kubernetes 集群。搭建 Kubernetes 集群可能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所幸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Minikube 为我们在本地搭建一个单节点集群。AWS 的一个 beta 服务工作方式类似于 Kubernetes 集群,你只需请求节点并定义你的部署即可。Kubernetes 集群组件的文档如下:[Kubernetes 集群组件][17]。
|
||
|
||
### 节点
|
||
|
||
<ruby>节点<rt>node</rt></ruby>是工作单位,形式可以是虚拟机、物理机,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云主机。
|
||
|
||
### Pod
|
||
|
||
Pod 是本地容器逻辑上组成的集合,即一个 Pod 中可能包含若干个容器。Pod 创建后具有自己的 DNS 和虚拟 IP,这样 Kubernetes 可以对到达流量进行负载均衡。你几乎不需要直接和容器打交道;即使是调试的时候,例如查看日志,你通常调用 `kubectl logs deployment/your-app -f` 查看部署日志,而不是使用 `-c container_name` 查看具体某个容器的日志。`-f` 参数表示从日志尾部进行流式输出。
|
||
|
||
### 部署
|
||
|
||
在 Kubernetes 中创建任何类型的资源时,后台使用一个<ruby>部署<rt>deployment</rt></ruby>组件,它指定了资源的期望状态。使用部署对象,你可以将 Pod 或服务变更为另外的状态,也可以更新应用或上线新版本应用。你一般不会直接操作副本组 (后续会描述),而是通过部署对象创建并管理。
|
||
|
||
### 服务
|
||
|
||
默认情况下,Pod 会获取一个 IP 地址。但考虑到 Pod 是 Kubernetes 中的易失性组件,我们需要更加持久的组件。不论是队列,MySQL、内部 API 或前端,都需要长期运行并使用保持不变的 IP 或更好的 DNS 记录。
|
||
|
||
为解决这个问题,Kubernetes 提供了<ruby>服务<rt>service</rt></ruby>组件,可以定义访问模式,支持的模式包括负载均衡、简单 IP 或内部 DNS。
|
||
|
||
Kubernetes 如何获知服务运行正常呢?你可以配置健康性检查和可用性检查。健康性检查是指检查容器是否处于运行状态,但容器处于运行状态并不意味着服务运行正常。对此,你应该使用可用性检查,即请求应用的一个特别<ruby>接口<rt>endpoint</rt></ruby>。
|
||
|
||
由于服务非常重要,推荐你找时间阅读以下文档:[服务][18]。严肃的说,需要阅读的东西很多,有 24 页 A4 纸的篇幅,涉及网络、服务及自动发现。这也有助于你决定是否真的打算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Kubernetes。
|
||
|
||
### DNS / 服务发现
|
||
|
||
在 Kubernetes 集群中创建服务后,该服务会从名为 `kube-proxy` 和 `kube-dns` 的特殊 Kubernetes 部署中获取一个 DNS 记录。它们两个用于提供集群内的服务发现。如果你有一个正在运行的 MySQL 服务并配置 `clusterIP: no`,那么集群内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mysql.default.svc.cluster.local` 访问该服务,其中:
|
||
|
||
* `mysql` – 服务的名称
|
||
* `default` – 命名空间的名称
|
||
* `svc` – 对应服务分类
|
||
* `cluster.local` – 本地集群的域名
|
||
|
||
可以使用自定义设置更改本地集群的域名。如果想让服务可以从集群外访问,需要使用 DNS 服务,并使用例如 Nginx 将 IP 地址绑定至记录。服务对应的对外 IP 地址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查询:
|
||
|
||
* 节点端口方式 – `kubectl get -o jsonpath="{.spec.ports[0].nodePort}" services mysql`
|
||
* 负载均衡方式 – `kubectl get -o jsonpath="{.spec.ports[0].LoadBalancer}" services mysql`
|
||
|
||
### 模板文件
|
||
|
||
类似 Docker Compose、TerraForm 或其它的服务管理工具,Kubernetes 也提供了基础设施描述模板。这意味着,你几乎不用手动操作。
|
||
|
||
以 Nginx 部署为例,查看下面的 yaml 模板:
|
||
|
||
```
|
||
apiVersion: apps/v1
|
||
kind: Deployment #(1)
|
||
metadata: #(2)
|
||
name: nginx-deployment
|
||
labels: #(3)
|
||
app: nginx
|
||
spec: #(4)
|
||
replicas: 3 #(5)
|
||
selector:
|
||
matchLabels:
|
||
app: nginx
|
||
template:
|
||
metadata:
|
||
labels:
|
||
app: nginx
|
||
spec:
|
||
containers: #(6)
|
||
- name: nginx
|
||
image: nginx:1.7.9
|
||
ports:
|
||
- containerPort: 80
|
||
```
|
||
|
||
在这个示例部署中,我们做了如下操作:
|
||
|
||
* (1) 使用 `kind` 关键字定义模板类型
|
||
* (2) 使用 `metadata` 关键字,增加该部署的识别信息
|
||
* (3) 使用 `labels` 标记每个需要创建的资源
|
||
* (4) 然后使用 `spec` 关键字描述所需的状态
|
||
* (5) nginx 应用需要 3 个副本
|
||
* (6) Pod 中容器的模板定义部分
|
||
* 容器名称为 nginx
|
||
* 容器模板为 nginx:1.7.9 (本例使用 Docker 镜像)
|
||
|
||
### 副本组
|
||
|
||
<ruby>副本组<rt>ReplicaSet</rt></ruby>是一个底层的副本管理器,用于保证运行正确数目的应用副本。相比而言,部署是更高层级的操作,应该用于管理副本组。除非你遇到特殊的情况,需要控制副本的特性,否则你几乎不需要直接操作副本组。
|
||
|
||
### 守护进程组
|
||
|
||
上面提到 Kubernetes 始终使用标签,还有印象吗?<ruby>守护进程组<rt>DaemonSet</rt></ruby>是一个控制器,用于确保守护进程化的应用一直运行在具有特定标签的节点中。
|
||
|
||
例如,你将所有节点增加 `logger` 或 `mission_critical` 的标签,以便运行日志 / 审计服务的守护进程。接着,你创建一个守护进程组并使用 `logger` 或 `mission_critical` 节点选择器。Kubernetes 会查找具有该标签的节点,确保守护进程的实例一直运行在这些节点中。因而,节点中运行的所有进程都可以在节点内访问对应的守护进程。
|
||
|
||
以我的应用为例,NSQ 守护进程可以用守护进程组实现。具体而言,将对应节点增加 `recevier` 标签,创建一个守护进程组并配置 `receiver` 应用选择器,这样这些节点上就会一直运行接收者组件。
|
||
|
||
守护进程组具有副本组的全部优势,可扩展且由 Kubernetes 管理,意味着 Kubernetes 管理其全生命周期的事件,确保持续运行,即使出现故障,也会立即替换。
|
||
|
||
### 扩展
|
||
|
||
在 Kubernetes 中,扩展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副本组负责 Pod 运行的实例数目。就像你在 nginx 部署那个示例中看到的那样,对应设置项 `replicas:3`。我们可以按应用所需,让 Kubernetes 运行多份应用副本。
|
||
|
||
当然,设置项有很多。你可以指定让多个副本运行在不同的节点上,也可以指定各种不同的应用启动等待时间。想要在这方面了解更多,可以阅读 [水平扩展][19] 和 [Kubernetes 中的交互式扩展][20];当然 [副本组][21] 的细节对你也有帮助,毕竟 Kubernetes 中的扩展功能都来自于该模块。
|
||
|
||
### Kubernetes 部分小结
|
||
|
||
Kubernetes 是容器编排的便捷工具,工作单元为 Pod,具有分层架构。最顶层是部署,用于操作其它资源,具有高度可配置性。对于你的每个命令调用,Kubernetes 提供了对应的 API,故理论上你可以编写自己的代码,向 Kubernetes API 发送数据,得到与 `kubectl` 命令同样的效果。
|
||
|
||
截至目前,Kubernetes 原生支持所有主流云服务供应商,而且完全开源。如果你愿意,可以贡献代码;如果你希望对工作原理有深入了解,可以查阅代码:[GitHub 上的 Kubernetes 项目][22]。
|
||
|
||
### Minikube
|
||
|
||
接下来我会使用 [Minikube][23] 这款本地 Kubernetes 集群模拟器。它并不擅长模拟多节点集群,但可以很容易地给你提供本地学习环境,让你开始探索,这很棒。Minikube 基于可高度调优的虚拟机,由 VirtualBox 类似的虚拟化工具提供。
|
||
|
||
我用到的全部 Kubernetes 模板文件可以在这里找到:[Kubernetes 文件][24]。
|
||
|
||
注意:在你后续测试可扩展性时,会发现副本一直处于 `Pending` 状态,这是因为 minikube 集群中只有一个节点,不应该允许多副本运行在同一个节点上,否则明显只是耗尽了可用资源。使用如下命令可以查看可用资源:
|
||
|
||
```
|
||
kubectl get nodes -o yaml
|
||
|
||
```
|
||
|
||
### 构建容器
|
||
|
||
Kubernetes 支持大多数现有的容器技术。我这里使用 Docker。每一个构建的服务容器,对应代码库中的一个 Dockerfile 文件。我推荐你仔细阅读它们,其中大多数都比较简单。对于 Go 服务,我采用了最近引入的多步构建的方式。Go 服务基于 Alpine Linux 镜像创建。人脸识别程序使用 Python、NSQ 和 MySQL 使用对应的容器。
|
||
|
||
### 上下文
|
||
|
||
Kubernetes 使用命名空间。如果你不额外指定命名空间,Kubernetes 会使用 `default` 命名空间。为避免污染默认命名空间,我会一直指定命名空间,具体操作如下:
|
||
|
||
```
|
||
❯ kubectl config set-context kube-face-cluster --namespace=face
|
||
Context "kube-face-cluster" created.
|
||
|
||
```
|
||
|
||
创建上下文之后,应马上启用:
|
||
|
||
```
|
||
❯ kubectl config use-context kube-face-cluster
|
||
Switched to context "kube-face-cluster".
|
||
|
||
```
|
||
此后,所有 `kubectl` 命令都会使用 `face` 命名空间。
|
||
|
||
(LCTT 译注:作者后续并没有使用 face 命名空间,模板文件中的命名空间仍为 default,可能 face 命名空间用于开发环境。如果希望使用 face 命令空间,需要将内部 DNS 地址中的 default 改成 face;如果只是测试,可以不执行这两条命令。)
|
||
|
||
## 应用部署
|
||
|
||
Pods 和 服务概览:
|
||
|
||
![kube deployed](https://skarlso.github.io/img/kube_deployed.png)
|
||
|
||
### MySQL
|
||
|
||
第一个要部署的服务是数据库。
|
||
|
||
按照 Kubernetes 的示例 [Kubenetes MySQL][25] 进行部署,即可以满足我的需求。注意:示例配置文件的 MYSQL_PASSWORD 字段使用了明文密码,我将使用 [Kubernetes Secrets][26] 对象以提高安全性。
|
||
|
||
我创建了一个 Secret 对象,对应的本地 yaml 文件如下:
|
||
|
||
```
|
||
apiVersion: v1
|
||
kind: Secret
|
||
metadata:
|
||
name: kube-face-secret
|
||
type: Opaque
|
||
data:
|
||
mysql_password: base64codehere
|
||
mysql_userpassword: base64codehere
|
||
```
|
||
|
||
其中 base64 编码通过如下命令生成:
|
||
|
||
```
|
||
echo -n "ubersecurepassword" | base64
|
||
echo -n "root:ubersecurepassword" | base64
|
||
```
|
||
|
||
(LCTT 译注:secret yaml 文件中的 data 应该有两条,一条对应 `mysql_password`,仅包含密码;另一条对应 `mysql_userpassword`,包含用户和密码。后文会用到 `mysql_userpassword`,但没有提及相应的生成)
|
||
|
||
我的部署 yaml 对应部分如下:
|
||
|
||
```
|
||
...
|
||
- name: MYSQL_ROOT_PASSWORD
|
||
valueFrom:
|
||
secretKeyRef:
|
||
name: kube-face-secret
|
||
key: mysql_password
|
||
...
|
||
|
||
```
|
||
|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使用卷将数据库持久化,卷对应的定义如下:
|
||
|
||
```
|
||
...
|
||
volumeMounts:
|
||
- name: mysql-persistent-storage
|
||
mountPath: /var/lib/mysql
|
||
...
|
||
volumes:
|
||
- name: mysql-persistent-storage
|
||
persistentVolumeClaim:
|
||
claimName: mysql-pv-claim
|
||
...
|
||
|
||
```
|
||
|
||
其中 `presistentVolumeClain` 是关键,告知 Kubernetes 当前资源需要持久化存储。持久化存储的提供方式对用户透明。类似 Pods,如果想了解更多细节,参考文档:[Kubernetes 持久化存储][27]。
|
||
|
||
(LCTT 译注:使用 `presistentVolumeClain` 之前需要创建 `presistentVolume`,对于单节点可以使用本地存储,对于多节点需要使用共享存储,因为 Pod 可以能调度到任何一个节点)
|
||
|
||
使用如下命令部署 MySQL 服务:
|
||
|
||
```
|
||
kubectl apply -f mysql.yaml
|
||
```
|
||
|
||
这里比较一下 `create` 和 `apply`。`apply` 是一种<ruby>宣告式<rt>declarative</rt></ruby>的对象配置命令,而 `create` 是<ruby>命令式<rt>imperative</rt>的命令。当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create` 通常对应一项任务,例如运行某个组件或创建一个部署;相比而言,当我们使用 `apply` 的时候,用户并没有指定具体操作,Kubernetes 会根据集群目前的状态定义需要执行的操作。故如果不存在名为 `mysql` 的服务,当我执行 `apply -f mysql.yaml` 时,Kubernetes 会创建该服务。如果再次执行这个命令,Kubernetes 会忽略该命令。但如果我再次运行 `create`,Kubernetes 会报错,告知服务已经创建。
|
||
|
||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如下文档:[Kubernetes 对象管理][28],[命令式配置][29]和[宣告式配置][30]。
|
||
|
||
运行如下命令查看执行进度信息:
|
||
|
||
```
|
||
# 描述完整信息
|
||
kubectl describe deployment mysql
|
||
# 仅描述 Pods 信息
|
||
kubectl get pods -l app=mysql
|
||
|
||
```
|
||
|
||
(第一个命令)输出示例如下:
|
||
|
||
```
|
||
...
|
||
Type Status Reason
|
||
---- ------ ------
|
||
Available True MinimumReplicasAvailable
|
||
Progressing True NewReplicaSetAvailable
|
||
OldReplicaSets: <none>
|
||
NewReplicaSet: mysql-55cd6b9f47 (1/1 replicas created)
|
||
...
|
||
|
||
```
|
||
|
||
对于 `get pods` 命令,输出示例如下:
|
||
|
||
```
|
||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
||
mysql-78dbbd9c49-k6sdv 1/1 Running 0 18s
|
||
|
||
```
|
||
|
||
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测试数据库实例:
|
||
|
||
```
|
||
kubectl run -it --rm --image=mysql:5.6 --restart=Never mysql-client -- mysql -h mysql -pyourpasswordhere
|
||
|
||
```
|
||
|
||
特别提醒:如果你在这里修改了密码,重新 apply 你的 yaml 文件并不能更新容器。因为数据库是持久化的,密码并不会改变。你需要先使用 `kubectl delete -f mysql.yaml` 命令删除整个部署。
|
||
|
||
运行 `show databases` 后,应该可以看到如下信息:
|
||
|
||
```
|
||
If you don't see a command prompt, try pressing enter.
|
||
|
||
mysql>
|
||
mysql>
|
||
mysql> show databases;
|
||
+--------------------+
|
||
| Database |
|
||
+--------------------+
|
||
| information_schema |
|
||
| kube |
|
||
| mysql |
|
||
| performance_schema |
|
||
+--------------------+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
||
|
||
mysql> exit
|
||
Bye
|
||
|
||
```
|
||
|
||
你会注意到,我还将一个[数据库初始化 SQL][31] 文件挂载到容器中,MySQL 容器会自动运行该文件,导入我将用到的部分数据和模式。
|
||
|
||
对应的卷定义如下:
|
||
|
||
```
|
||
volumeMounts:
|
||
- name: mysql-persistent-storage
|
||
mountPath: /var/lib/mysql
|
||
- name: bootstrap-script
|
||
mountPath: /docker-entrypoint-initdb.d/database_setup.sql
|
||
volumes:
|
||
- name: mysql-persistent-storage
|
||
persistentVolumeClaim:
|
||
claimName: mysql-pv-claim
|
||
- name: bootstrap-script
|
||
hostPath:
|
||
path: /Users/hannibal/golang/src/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database_setup.sql
|
||
type: File
|
||
|
||
```
|
||
|
||
(LCTT 译注:数据库初始化脚本需要改成对应的路径,如果是多节点,需要是共享存储中的路径。另外,作者给的 sql 文件似乎有误,`person_images` 表中的 `person_id` 列数字都小 1,作者默认 `id` 从 0 开始,但应该是从 1 开始)
|
||
|
||
运行如下命令查看引导脚本是否正确执行:
|
||
|
||
```
|
||
~/golang/src/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kube_files master*
|
||
❯ kubectl run -it --rm --image=mysql:5.6 --restart=Never mysql-client -- mysql -h mysql -uroot -pyourpasswordhere kube
|
||
If you don't see a command prompt, try pressing enter.
|
||
|
||
mysql> show tables;
|
||
+----------------+
|
||
| Tables_in_kube |
|
||
+----------------+
|
||
| images |
|
||
| person |
|
||
| person_images |
|
||
+----------------+
|
||
3 rows in set (0.00 sec)
|
||
|
||
mysql>
|
||
|
||
```
|
||
|
||
(LCTT 译注:上述代码块中的第一行是作者执行命令所在路径,执行第二行的命令无需在该目录中进行)
|
||
|
||
上述操作完成了数据库服务的初始化。使用如下命令可以查看服务日志:
|
||
|
||
```
|
||
kubectl logs deployment/mysql -f
|
||
```
|
||
|
||
### NSQ 查询
|
||
|
||
NSQ 查询将以内部服务的形式运行。由于不需要外部访问,这里使用 `clusterIP: None` 在 Kubernetes 中将其设置为<ruby>无头服务<rt>headless service</rt></ruby>,意味着该服务不使用负载均衡模式,也不使用单独的服务 IP。DNS 将基于服务<ruby>选择器<rt>selectors</rt></ruby>。
|
||
|
||
我们的 NSQ 查询服务对应的选择器为:
|
||
|
||
```
|
||
selector:
|
||
matchLabels:
|
||
app: nsqlookup
|
||
|
||
```
|
||
|
||
那么,内部 DNS 对应的实体类似于:`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
|
||
|
||
无头服务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无头服务][32]。
|
||
|
||
NSQ 服务与 MySQL 服务大同小异,只需要少许修改即可。如前所述,我将使用 NSQ 原生的 Docker 镜像,名称为 `nsqio/nsq`。镜像包含了全部的 nsq 命令,故 nsqd 也将使用该镜像,只是使用的命令不同。对于 nsqlookupd,命令如下:
|
||
|
||
```
|
||
command: ["/nsqlookupd"]
|
||
args: ["--broadcast-address=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
|
||
|
||
```
|
||
|
||
你可能会疑惑,`--broadcast-address` 参数是做什么用的?默认情况下,`nsqlookup` 使用容器的主机名作为广播地址;这意味着,当用户运行回调时,回调试图访问的地址类似于 `http://nsqlookup-234kf-asdf:4161/lookup?topics=image`,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期望的。将广播地址设置为内部 DNS 后,回调地址将是 `http://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4161/lookup?topic=images`,这正是我们期望的。
|
||
|
||
NSQ 查询还需要转发两个端口,一个用于广播,另一个用于 nsqd 守护进程的回调。在 Dockerfile 中暴露相应端口,在 Kubernetes 模板中使用它们,类似如下:
|
||
|
||
容器模板:
|
||
|
||
```
|
||
ports:
|
||
- containerPort: 4160
|
||
hostPort: 4160
|
||
- containerPort: 4161
|
||
hostPort: 4161
|
||
|
||
```
|
||
|
||
服务模板:
|
||
|
||
```
|
||
spec:
|
||
ports:
|
||
- name: main
|
||
protocol: TCP
|
||
port: 4160
|
||
targetPort: 4160
|
||
- name: secondary
|
||
protocol: TCP
|
||
port: 4161
|
||
targetPort: 4161
|
||
|
||
```
|
||
|
||
端口名称是必须的,Kubernetes 基于名称进行区分。(LCTT 译注:端口名更新为作者 GitHub 对应文件中的名称)
|
||
|
||
像之前那样,使用如下命令创建服务:
|
||
|
||
```
|
||
kubectl apply -f nsqlookup.yaml
|
||
|
||
```
|
||
|
||
nsqlookupd 部分到此结束。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准备好两个主要的组件。
|
||
|
||
### 接收器
|
||
|
||
这部分略微复杂。接收器需要完成三项工作:
|
||
|
||
* 创建一些部署
|
||
* 创建 nsq 守护进程
|
||
* 将本服务对外公开
|
||
|
||
#### 部署
|
||
|
||
第一个要创建的部署是接收器本身,容器镜像为 `skarlso/kube-receiver-alpine`。
|
||
|
||
#### NSQ 守护进程
|
||
|
||
接收器需要使用 NSQ 守护进程。如前所述,接收器在其内部运行一个 NSQ,这样与 nsq 的通信可以在本地进行,无需通过网络。为了让接收器可以这样操作,NSQ 需要与接收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
|
||
|
||
NSQ 守护进程也需要一些调整的参数配置:
|
||
|
||
```
|
||
ports:
|
||
- containerPort: 4150
|
||
hostPort: 4150
|
||
- containerPort: 4151
|
||
hostPort: 4151
|
||
env:
|
||
- name: NSQLOOKUP_ADDRESS
|
||
value: 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
|
||
- name: NSQ_BROADCAST_ADDRESS
|
||
value: nsqd.default.svc.cluster.local
|
||
command: ["/nsqd"]
|
||
args: ["--lookupd-tcp-address=$(NSQLOOKUP_ADDRESS):4160", "--broadcast-address=$(NSQ_BROADCAST_ADDRESS)"]
|
||
|
||
```
|
||
|
||
其中我们配置了 `lookup-tcp-address` 和 `broadcast-address` 参数。前者是 nslookup 服务的 DNS 地址,后者用于回调,就像 nsqlookupd 配置中那样。
|
||
|
||
#### 对外公开
|
||
|
||
下面即将创建第一个对外公开的服务。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考虑到该 API 负载较高,可以使用负载均衡的方式。另外,如果希望将其部署到生产环境中的任选节点,也应该使用负载均衡方式。
|
||
|
||
但由于我使用的本地集群只有一个节点,那么使用 `NodePort` 的方式就足够了。`NodePort` 方式将服务暴露在对应节点的固定端口上。如果未指定端口,将从 30000-32767 数字范围内随机选其一个。也可以指定端口,可以在模板文件中使用 `nodePort` 设置即可。可以通过 `<NodeIP>:<NodePort>` 访问该服务。如果使用多个节点,负载均衡可以将多个 IP 合并为一个 IP。
|
||
|
||
更多信息,请参考文档:[服务发布][33]。
|
||
|
||
结合上面的信息,我们定义了接收器服务,对应的模板如下:
|
||
|
||
```
|
||
apiVersion: v1
|
||
kind: Service
|
||
metadata:
|
||
name: receiver-service
|
||
spec:
|
||
ports:
|
||
- protocol: TCP
|
||
port: 8000
|
||
targetPort: 8000
|
||
selector:
|
||
app: receiver
|
||
type: NodePort
|
||
|
||
```
|
||
|
||
如果希望固定使用 8000 端口,需要增加 `nodePort` 配置,具体如下:
|
||
|
||
```
|
||
apiVersion: v1
|
||
kind: Service
|
||
metadata:
|
||
name: receiver-service
|
||
spec:
|
||
ports:
|
||
- protocol: TCP
|
||
port: 8000
|
||
targetPort: 8000
|
||
selector:
|
||
app: receiver
|
||
type: NodePort
|
||
nodePort: 8000
|
||
|
||
```
|
||
|
||
(LCTT 译注:虽然作者没有写,但我们应该知道需要运行的部署命令 `kubectl apply -f receiver.yaml`。)
|
||
|
||
### 图片处理器
|
||
|
||
图片处理器用于将图片传送至识别组件。它需要访问 nslookupd、 mysql 以及后续部署的人脸识别服务的 gRPC 接口。事实上,这是一个无聊的服务,甚至其实并不是服务(LCTT 译注:第一个服务是指在整个架构中,图片处理器作为一个服务;第二个服务是指 Kubernetes 服务)。它并需要对外暴露端口,这是第一个只包含部署的组件。长话短说,下面是完整的模板:
|
||
|
||
```
|
||
---
|
||
apiVersion: apps/v1
|
||
kind: Deployment
|
||
metadata:
|
||
name: image-processor-deployment
|
||
spec:
|
||
selector:
|
||
matchLabels:
|
||
app: image-processor
|
||
replicas: 1
|
||
template:
|
||
metadata:
|
||
labels:
|
||
app: image-processor
|
||
spec:
|
||
containers:
|
||
- name: image-processor
|
||
image: skarlso/kube-processor-alpine:latest
|
||
env:
|
||
- name: MYSQL_CONNECTION
|
||
value: "mysql.default.svc.cluster.local"
|
||
- name: MYSQL_USERPASSWORD
|
||
valueFrom:
|
||
secretKeyRef:
|
||
name: kube-face-secret
|
||
key: mysql_userpassword
|
||
- name: MYSQL_PORT
|
||
# TIL: If this is 3306 without " kubectl throws an error.
|
||
value: "3306"
|
||
- name: MYSQL_DBNAME
|
||
value: kube
|
||
- name: NSQ_LOOKUP_ADDRESS
|
||
value: "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4161"
|
||
- name: GRPC_ADDRESS
|
||
value: "face-recog.default.svc.cluster.local:50051"
|
||
|
||
```
|
||
|
||
文件中唯一需要提到的是用于配置应用的多个环境变量属性,主要关注 nsqlookupd 地址 和 gRPC 地址。
|
||
|
||
运行如下命令完成部署:
|
||
|
||
```
|
||
kubectl apply -f image_processor.yaml
|
||
|
||
```
|
||
|
||
### 人脸识别
|
||
|
||
人脸识别服务的确包含一个 Kubernetes 服务,具体而言是一个比较简单、仅供图片处理器使用的服务。模板如下:
|
||
|
||
```
|
||
apiVersion: v1
|
||
kind: Service
|
||
metadata:
|
||
name: face-recog
|
||
spec:
|
||
ports:
|
||
- protocol: TCP
|
||
port: 50051
|
||
targetPort: 50051
|
||
selector:
|
||
app: face-recog
|
||
clusterIP: None
|
||
|
||
```
|
||
|
||
更有趣的是,该服务涉及两个卷,分别为 `known_people` 和 `unknown_people`。你能猜到卷中包含什么内容吗?对,是图片。`known_people` 卷包含所有新图片,接收器收到图片后将图片发送至该卷对应的路径,即挂载点。在本例中,挂载点为 `/unknown_people`,人脸识别服务需要能够访问该路径。
|
||
|
||
对于 Kubernetes 和 Docker 而言,这很容易。卷可以使用挂载的 S3 或 某种 nfs,也可以是宿主机到虚拟机的本地挂载。可选方式有很多 (至少有一打那么多)。为简洁起见,我将使用本地挂载方式。
|
||
|
||
挂载卷分为两步。第一步,需要在 Dockerfile 中指定卷:
|
||
|
||
```
|
||
VOLUME [ "/unknown_people", "/known_people" ]
|
||
|
||
```
|
||
|
||
第二步,就像之前为 MySQL Pod 挂载卷那样,需要在 Kubernetes 模板中配置;相比而言,这里使用 `hostPath`,而不是 MySQL 例子中的 `PersistentVolumeClaim`:
|
||
|
||
```
|
||
volumeMounts:
|
||
- name: known-people-storage
|
||
mountPath: /known_people
|
||
- name: unknown-people-storage
|
||
mountPath: /unknown_people
|
||
volumes:
|
||
- name: known-people-storage
|
||
hostPath:
|
||
path: /Users/hannibal/Temp/known_people
|
||
type: Directory
|
||
- name: unknown-people-storage
|
||
hostPath:
|
||
path: /Users/hannibal/Temp/
|
||
type: Directory
|
||
|
||
```
|
||
|
||
(LCTT 译注:对于多节点模式,由于人脸识别服务和接收器服务可能不在一个节点上,故需要使用共享存储而不是节点本地存储。另外,出于 Python 代码的逻辑,推荐保持两个文件夹的嵌套结构,即 known_people 作为子目录。)
|
||
|
||
我们还需要为 `known_people` 文件夹做配置设置,用于人脸识别程序。当然,使用环境变量属性可以完成该设置:
|
||
|
||
```
|
||
env:
|
||
- name: KNOWN_PEOPLE
|
||
value: "/known_people"
|
||
|
||
```
|
||
|
||
Python 代码按如下方式搜索图片:
|
||
|
||
```
|
||
known_people = os.getenv('KNOWN_PEOPLE', 'known_people')
|
||
print("Known people images location is: %s" % known_people)
|
||
images = self.image_files_in_folder(known_people)
|
||
|
||
```
|
||
|
||
其中 `image_files_in_folder` 函数定义如下:
|
||
|
||
```
|
||
def image_files_in_folder(self, folder):
|
||
return [os.path.join(folder, f) for f in os.listdir(folder) if re.match(r'.*\.(jpg|jpeg|png)', f, flags=re.I)]
|
||
|
||
```
|
||
|
||
看起来不错。
|
||
|
||
如果接收器现在收到一个类似下面的请求(接收器会后续将其发送出去):
|
||
|
||
```
|
||
curl -d '{"path":"/unknown_people/unknown220.jpg"}' http://192.168.99.100:30251/image/post
|
||
|
||
```
|
||
|
||
图像处理器会在 `/unknown_people` 目录搜索名为 unknown220.jpg 的图片,接着在 `known_folder` 文件中找到 `unknown220.jpg` 对应个人的图片,最后返回匹配图片的名称。
|
||
|
||
查看日志,大致信息如下:
|
||
|
||
```
|
||
# 接收器
|
||
❯ curl -d '{"path":"/unknown_people/unknown219.jpg"}' http://192.168.99.100:30251/image/post
|
||
got path: {Path:/unknown_people/unknown219.jpg}
|
||
image saved with id: 4
|
||
image sent to nsq
|
||
|
||
# 图片处理器
|
||
2018/03/26 18:11:21 INF 1 [images/ch] querying nsqlookupd http://nsqlookup.default.svc.cluster.local:4161/lookup?topic=images
|
||
2018/03/26 18:11:59 Got a message: 4
|
||
2018/03/26 18:11:59 Processing image id: 4
|
||
2018/03/26 18:12:00 got person: Hannibal
|
||
2018/03/26 18:12:00 updating record with person id
|
||
2018/03/26 18:12:00 done
|
||
|
||
```
|
||
|
||
我们已经使用 Kubernetes 部署了应用正常工作所需的全部服务。
|
||
|
||
### 前端
|
||
|
||
更进一步,可以使用简易的 Web 应用更好的显示数据库中的信息。这也是一个对外公开的服务,使用的参数可以参考接收器。
|
||
|
||
部署后效果如下:
|
||
|
||
![frontend](https://skarlso.github.io/img/kube-frontend.png)
|
||
|
||
### 回顾
|
||
|
||
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哪些操作呢?我一直在部署服务,用到的命令汇总如下:
|
||
|
||
```
|
||
kubectl apply -f mysql.yaml
|
||
kubectl apply -f nsqlookup.yaml
|
||
kubectl apply -f receiver.yaml
|
||
kubectl apply -f image_processor.yaml
|
||
kubectl apply -f face_recognition.yaml
|
||
kubectl apply -f frontend.yaml
|
||
|
||
```
|
||
|
||
命令顺序可以打乱,因为除了图片处理器的 NSQ 消费者外的应用在启动时并不会建立连接,而且图片处理器的 NSQ 消费者会不断重试。
|
||
|
||
使用 `kubectl get pods` 查询正在运行的 Pods,示例如下:
|
||
|
||
```
|
||
❯ kubectl get pods
|
||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
||
face-recog-6bf449c6f-qg5tr 1/1 Running 0 1m
|
||
image-processor-deployment-6467468c9d-cvx6m 1/1 Running 0 31s
|
||
mysql-7d667c75f4-bwghw 1/1 Running 0 36s
|
||
nsqd-584954c44c-299dz 1/1 Running 0 26s
|
||
nsqlookup-7f5bdfcb87-jkdl7 1/1 Running 0 11s
|
||
receiver-deployment-5cb4797598-sf5ds 1/1 Running 0 26s
|
||
|
||
```
|
||
|
||
运行 `minikube service list`:
|
||
|
||
```
|
||
❯ minikube service list
|
||
|-------------|----------------------|-----------------------------|
|
||
| NAMESPACE | NAME | URL |
|
||
|-------------|----------------------|-----------------------------|
|
||
| default | face-recog | No node port |
|
||
| default | kubernetes | No node port |
|
||
| default | mysql | No node port |
|
||
| default | nsqd | No node port |
|
||
| default | nsqlookup | No node port |
|
||
| default | receiver-service | http://192.168.99.100:30251 |
|
||
| kube-system | kube-dns | No node port |
|
||
| kube-system | kubernetes-dashboard | http://192.168.99.100:30000 |
|
||
|-------------|----------------------|-----------------------------|
|
||
|
||
```
|
||
|
||
## 滚动更新
|
||
|
||
<ruby>滚动更新<rt>Rolling Update</rt></ruby>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呢?
|
||
|
||
![kube rotate](https://skarlso.github.io/img/kube_rotate.png)
|
||
|
||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变更应用的部分组件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我希望在不影响其它组件的情况下变更一个组件,我们的集群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还需要最大程度的保持向后兼容性,以免影响用户体验。谢天谢地,Kubernetes 可以帮我们做到这些。
|
||
|
||
目前的 API 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图片,不能批量处理,对此我并不满意。
|
||
|
||
### 代码
|
||
|
||
目前,我们使用下面的代码段处理单个图片的情形:
|
||
|
||
```
|
||
// PostImage 对图片提交做出响应,将图片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
||
// 并将该信息发送给 NSQ 以供后续处理使用
|
||
func PostImage(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
...
|
||
}
|
||
|
||
func main() {
|
||
router := mux.NewRouter()
|
||
router.HandleFunc("/image/post", PostImage).Methods("POST")
|
||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8000", router))
|
||
}
|
||
|
||
```
|
||
|
||
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增加新接口 `/images/post` 给用户使用;另一种是在原接口基础上修改。
|
||
|
||
新版客户端有回退特性,在新接口不可用时回退使用旧接口。但旧版客户端没有这个特性,故我们不能马上修改代码逻辑。考虑如下场景,你有 90 台服务器,计划慢慢执行滚动更新,依次对各台服务器进行业务更新。如果一台服务需要大约 1 分钟更新业务,那么整体更新完成需要大约 1 个半小时的时间(不考虑并行更新的情形)。
|
||
|
||
更新过程中,一些服务器运行新代码,一些服务器运行旧代码。用户请求被负载均衡到各个节点,你无法控制请求到达哪台服务器。如果客户端的新接口请求被调度到运行旧代码的服务器,请求会失败;客户端可能会回退使用旧接口,(但由于我们已经修改旧接口,本质上仍然是调用新接口),故除非请求刚好到达到运行新代码的服务器,否则一直都会失败。这里我们假设不使用<ruby>粘性会话<rt>sticky sessions</rt></ruby>。
|
||
|
||
而且,一旦所有服务器更新完毕,旧版客户端不再能够使用你的服务。
|
||
|
||
这里,你可能会说你并不需要保留旧代码;某些情况下,确实如此。因此,我们打算直接修改旧代码,让其通过少量参数调用新代码。这样操作操作相当于移除了旧代码。当所有客户端迁移完毕后,这部分代码也可以安全地删除。
|
||
|
||
### 新的接口
|
||
|
||
让我们添加新的路由方法:
|
||
|
||
```
|
||
...
|
||
router.HandleFunc("/images/post", PostImages).Methods("POST")
|
||
...
|
||
|
||
```
|
||
|
||
更新旧的路由方法,使其调用新的路由方法,修改部分如下:
|
||
|
||
```
|
||
// PostImage 对图片提交做出响应,将图片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
|
||
// 并将该信息发送给 NSQ 以供后续处理使用
|
||
func PostImage(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
var p Path
|
||
err := json.NewDecoder(r.Body).Decode(&p)
|
||
if err != nil {
|
||
fmt.Fprintf(w, "got error while decoding body: %s", err)
|
||
return
|
||
}
|
||
fmt.Fprintf(w, "got path: %+v\n", p)
|
||
var ps Paths
|
||
paths := make([]Path, 0)
|
||
paths = append(paths, p)
|
||
ps.Paths = paths
|
||
var pathsJSON bytes.Buffer
|
||
err = json.NewEncoder(&pathsJSON).Encode(ps)
|
||
if err != nil {
|
||
fmt.Fprintf(w, "failed to encode paths: %s", err)
|
||
return
|
||
}
|
||
r.Body = ioutil.NopCloser(&pathsJSON)
|
||
r.ContentLength = int64(pathsJSON.Len())
|
||
PostImages(w, r)
|
||
}
|
||
|
||
```
|
||
|
||
当然,方法名可能容易混淆,但你应该能够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我将请求中的单个路径封装成新方法所需格式,然后将其作为请求发送给新接口处理。仅此而已。在 [滚动更新批量图片的 PR][34] 中可以找到更多的修改方式。
|
||
|
||
至此,我们使用两种方法调用接收器:
|
||
|
||
```
|
||
# 单路径模式
|
||
curl -d '{"path":"unknown4456.jpg"}' http://127.0.0.1:8000/image/post
|
||
|
||
# 多路径模式
|
||
curl -d '{"paths":[{"path":"unknown4456.jpg"}]}' http://127.0.0.1:8000/images/post
|
||
|
||
```
|
||
|
||
这里用到的客户端是 curl。一般而言,如果客户端本身是一个服务,我会做一些修改,在新接口返回 404 时继续尝试旧接口。
|
||
|
||
为了简洁,我不打算为 NSQ 和其它组件增加批量图片处理的能力。这些组件仍然是一次处理一个图片。这部分修改将留给你作为扩展内容。 :)
|
||
|
||
### 新镜像
|
||
|
||
为实现滚动更新,我首先需要为接收器服务创建一个新的镜像。新镜像使用新标签,告诉大家版本号为 v1.1。
|
||
|
||
```
|
||
docker build -t skarlso/kube-receiver-alpine:v1.1 .
|
||
|
||
```
|
||
|
||
新镜像创建后,我们可以开始滚动更新了。
|
||
|
||
### 滚动更新
|
||
|
||
在 Kubernetes 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完成滚动更新。
|
||
|
||
#### 手动更新
|
||
|
||
不妨假设在我配置文件中使用的容器版本为 `v1.0`,那么实现滚动更新只需运行如下命令:
|
||
|
||
```
|
||
kubectl rolling-update receiver --image:skarlso/kube-receiver-alpine:v1.1
|
||
|
||
```
|
||
|
||
如果滚动更新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总是可以回滚:
|
||
|
||
```
|
||
kubectl rolling-update receiver --rollback
|
||
|
||
```
|
||
|
||
容器将回滚到使用上一个版本镜像,操作简捷无烦恼。
|
||
|
||
#### 应用新的配置文件
|
||
|
||
手动更新的不足在于无法版本管理。
|
||
|
||
试想下面的场景。你使用手工更新的方式对若干个服务器进行滚动升级,但其它人并不知道这件事。之后,另外一个人修改了模板文件并将其应用到集群中,更新了全部服务器;更新过程中,突然发现服务不可用了。
|
||
|
||
长话短说,由于模板无法识别已经手动更新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会按模板变更成错误的状态。这种做法很危险,千万不要这样做。
|
||
|
||
推荐的做法是,使用新版本信息更新模板文件,然后使用 `apply` 命令应用模板文件。
|
||
|
||
对于滚动扩展,Kubernetes 推荐通过部署结合副本组完成。但这意味着待滚动更新的应用至少有 2 个副本,否则无法完成 (除非将 `maxUnavailable` 设置为 1)。我在模板文件中增加了副本数量、设置了接收器容器的新镜像版本。
|
||
|
||
```
|
||
replicas: 2
|
||
...
|
||
spec:
|
||
containers:
|
||
- name: receiver
|
||
image: skarlso/kube-receiver-alpine:v1.1
|
||
...
|
||
|
||
```
|
||
|
||
更新过程中,你会看到如下信息:
|
||
|
||
```
|
||
❯ kubectl rollout status deployment/receiver-deployment
|
||
Waiting for rollout to finish: 1 out of 2 new replicas have been updated...
|
||
|
||
```
|
||
|
||
通过在模板中增加 `strategy` 段,你可以增加更多的滚动扩展配置:
|
||
|
||
```
|
||
strategy:
|
||
type: RollingUpdate
|
||
rollingUpdate:
|
||
maxSurge: 1
|
||
maxUnavailable: 0
|
||
|
||
```
|
||
|
||
关于滚动更新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如下文档:[部署的滚动更新][35],[部署的更新][36], [部署的管理][37] 和 [使用副本控制器完成滚动更新][38]等。
|
||
|
||
MINIKUBE 用户需要注意:由于我们使用单个主机上使用单节点配置,应用只有 1 份副本,故需要将 `maxUnavailable` 设置为 `1`。否则 Kubernetes 会阻止更新,新版本会一直处于 `Pending` 状态;这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时刻都不允许出现没有(正在运行的) `receiver` 容器的场景。
|
||
|
||
### 扩展
|
||
|
||
Kubernetes 让扩展成为相当容易的事情。由于 Kubernetes 管理整个集群,你仅需在模板文件中添加你需要的副本数目即可。
|
||
|
||
这篇文章已经比较全面了,但文章的长度也越来越长。我计划再写一篇后续文章,在 AWS 上使用多节点、多副本方式实现扩展。敬请期待。
|
||
|
||
### 清理环境
|
||
|
||
```
|
||
kubectl delete deployments --all
|
||
kubectl delete services -all
|
||
|
||
```
|
||
|
||
## 写在最后的话
|
||
|
||
各位看官,本文就写到这里了。我们在 Kubernetes 上编写、部署、更新和扩展(老实说,并没有实现)了一个分布式应用。
|
||
|
||
如果你有任何疑惑,请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交流,我很乐意回答相关问题。
|
||
|
||
希望阅读本文让你感到愉快。我知道,这是一篇相对长的文章,我也曾经考虑进行拆分;但整合在一起的单页教程也有其好处,例如利于搜索、保存页面或更进一步将页面打印为 PDF 文档。
|
||
|
||
Gergely 感谢你阅读本文。
|
||
|
||
--------------------------------------------------------------------------------
|
||
|
||
via: https://skarlso.github.io/2018/03/15/kubernetes-distributed-application/
|
||
|
||
作者:[hannibal][a]
|
||
译者:[pinewall](https://github.com/pinewall)
|
||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
||
|
||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
||
|
||
[a]:https://github.com/Skarlso
|
||
[1]:https://skarlso.github.io/2018/03/15/kubernetes-distributed-application/#circuit-breaker
|
||
[2]:https://skarlso.github.io//categories/go
|
||
[3]:https://skarlso.github.io//categories/kubernetes
|
||
[4]:https://skarlso.github.io//categories/facerecognition
|
||
[5]:https://kubernetes.io/
|
||
[6]: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
|
||
[7]: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tree/master/receiver
|
||
[8]:http://nsq.io/
|
||
[9]: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tree/master/image_processor
|
||
[10]: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tree/master/face_recognition
|
||
[11]:https://grpc.io/
|
||
[12]:https://golang.org/pkg/sync/#Cond
|
||
[13]:https://github.com/ageitgey/face_recognition
|
||
[14]:https://gocv.io/
|
||
[15]:http://shop.oreilly.com/product/0636920043874.do
|
||
[16]:https://kubernetes.io/docs/
|
||
[17]: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overview/components/
|
||
[18]: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ervices-networking/service/
|
||
[19]:https://kubernetes.io/docs/tasks/run-application/horizontal-pod-autoscale/
|
||
[20]:https://kubernetes.io/docs/tutorials/kubernetes-basics/scale-interactive/
|
||
[21]: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workloads/controllers/replicaset/
|
||
[22]:https://github.com/kubernetes/kubernetes
|
||
[23]:https://github.com/kubernetes/minikube/
|
||
[24]: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tree/master/kube_files
|
||
[25]:https://kubernetes.io/docs/tasks/run-application/run-single-instance-stateful-application/#deploy-mysql
|
||
[26]: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configuration/secret/
|
||
[27]: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torage/persistent-volumes
|
||
[28]: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overview/object-management-kubectl/overview/
|
||
[29]: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overview/object-management-kubectl/imperative-config/
|
||
[30]: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overview/object-management-kubectl/declarative-config/
|
||
[31]: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blob/master/database_setup.sql
|
||
[32]: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ervices-networking/service/#headless-services
|
||
[33]: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services-networking/service/#publishing-services---service-types
|
||
[34]:https://github.com/Skarlso/kube-cluster-sample/pull/1
|
||
[35]: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workloads/controllers/deployment/#rolling-back-a-deployment
|
||
[36]: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workloads/controllers/deployment/#updating-a-deployment
|
||
[37]:https://kubernetes.io/docs/concepts/cluster-administration/manage-deployment/#updating-your-application-without-a-service-outage
|
||
[38]:https://kubernetes.io/docs/tasks/run-application/rolling-update-replication-controller/
|
||
[39]:https://skarlso.github.io/2018/03/15/kubernetes-distributed-app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