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ector: (lujun9972) [#]: translator: (chenmu-kk) [#]: reviewer: (wxy) [#]: publisher: (wxy) [#]: url: (https://linux.cn/article-12883-1.html) [#]: subject: (Linux Desktop Setup · HookRace Blog) [#]: via: (https://hookrace.net/blog/linux-desktop-setup/) [#]: author: (Dennis Felsing http://felsin9.de/nnis/) 十年 Linux 桌面生存指南 ====== ![](https://img.linux.net.cn/data/attachment/album/202012/03/223817smrej5qwsbqjb3vs.jpg) 从 2006 年开始转战 Linux 系统后,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的软件设置在过去十年内出人意料的固定。再过十年回顾一下,看看发生了什么,也许会非常有趣。在写这篇推文时,我迅速回顾了正在运行的内容: ![htop overview][2] ### 动机 我的软件介绍排序不分先后: * 程序应该运行在本地系统中以便我可以控制它,这其中并不包括云解决方案。 * 程序应在终端中运行,以便于在任何地方连贯地使用它们,包括性能稍差的电脑或手机。 * 通过使用终端软件,可以实现自动聚焦键盘。只有在一些有意义的地方,我会更喜欢使用鼠标,因为在打字期间一直伸手去拿鼠标感觉像在浪费时间。有时候过了一个小时我才注意到甚至还没有插鼠标。 * 最好使用快速高效的软件,我不喜欢听到风扇的声音和感到房间在变热。我还可以继续长久地运行旧硬件,已经使用了 10 年的 Thinkpad x200s 还能很好地支持我所使用的软件。 * 组合。我不想手动执行每个步骤,而是在需要时自动执行更多操作,这时自然是支持 shell。 ### 操作系统 十二年前移除 Windows 系统后,我在 Linux 系统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开始,当时我手上只有 [Gentoo Linux][3] 系统的安装光盘和一本打印的说明书,要用它们来实现一个可运行的 Linux 系统。虽然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去编译和修整,但最终还是觉得自己受益颇多。 自此我再也没有转回 Windows 系统,但在持续的编译压力导致风扇失灵后,我将我的电脑系统切换到 [Arch Linux][4]。之后我将其他的电脑和私人服务器也切换到了 Arch Linux。作为一个滚动发布发行版,你可以随时升级软件包,但 [Arch Linux News][5] 已经详细报道了其中最主要的漏洞。 不过,令人烦恼的是一旦你更新了旧的内核模组,Arch Linux 就会移除旧版的相关信息。我经常注意到一旦我试着插入一个 USB 闪存盘,内核就无法加载相关组件。相反,每次内核升级后都应该进行重启。有一些 [方法][6]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还没有实际地使用它们。 其他程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通常 Firefox 、 cron 或者 Samba 在升级后都需要重启,但恼人的是,它们没有警告你存在这种情况。我在工作中使用的 [SUSE][7] 很好地提醒了这种情况。 对于 [DDNet][8] 产品服务器,相较于 Arch Linux ,我更倾向于 [Debian][9] 系统,这样在每次升级时出现故障的几率更低。我的防火墙和路由器使用了 [OpenBSD][10] ,它拥有干净系统、文档和强大的 [pf 防火墙][11],而我现在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路由器。 ### 窗口管理器 从我开始使用 Gentoo 后,我很快注意到 KDE 的编译时间非常长,这让我没办法继续使用它。我四处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案,最初使用了 [Openbox][12] 和 [Fluxbox][13]。某次,为了能更多进行纯键盘操作,我开始尝试转入平铺窗口管理器,并在研究其初始版本的时候学习了 [dwm][14] 和 [awesome][15]。 最终,由于 [xmonad][16]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使用纯 [Haskell][17](一种出色的函数编程语言)编写和配置,最终选择了它。一个例子是,我在家中运行一个 40" 4K 的屏幕,但经常会将它分为四个虚拟屏幕,每个虚拟屏幕显示一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自动排列在我的窗口上。当然, xmonad 有一个对应的 [模块][18]。 [dzen][19] 和 [conky][20]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状态栏。我的整体 conky 配置看起来是这样的: ``` out_to_console yes update_interval 1 total_run_times 0 TEXT ${downspeed eth0} ${upspeed eth0} | $cpu% ${loadavg 1} ${loadavg 2} ${loadavg 3} $mem/$memmax | ${time %F %T} ``` 输入命令直接通过管道输入 dzen2: ``` conky | dzen2 -fn '-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2-*-*-*-*-*-*-*' -bg '#000000' -fg '#ffffff' -p -e '' -x 1000 -w 920 -xs 1 -ta r ``` 对我而言,一项重要功能是在完成工作后使终端发出蜂鸣声。只需要简单地在 zsh 中的 `PR_TITLEBAR` 变量中添加一个 `\a` 字符就可以做到,只要工作完成就可以发出蜂鸣声。当然,我使用了命令: ``` echo "blacklist pcspkr" > /etc/modprobe.d/nobeep.conf ``` 将 `pcspkr` 内核模块列入黑名单来禁用实际的蜂鸣声。相反 urxvt 的 `URxvt.urgentOnBell: true` 设置会将声音变为尖锐。之后 xmonad 有一个 urgency 钩子来捕捉这类信号,并且我可以使用组合键自动聚焦到当前的发出紧急信号的窗口。在 dzen 中我可以看到一个漂亮且明亮的 `#ff0000` 紧急窗口。 在我笔记本上所得到的最终成品是: ![Laptop screenshot][22] 我听说前几年 [i3][23] 变得非常流行,但它要求更多的手动窗口对齐而不是自动对齐。 我意识到也有像 [tmux][24] 那样的终端多路复用器,但我仍想要一些图形化应用程序,因此最终我没有有效地使用它们。 ### 终端连续性 为了使终端保持活跃状态,我使用了 [dtach][25] ,它只是模拟屏幕分离功能。为了使计算机上的每个终端都可连接和断开,我编写了一个小的封装脚本。 这意味着,即使必须重新启动 X 服务器,我也可以使所有终端都运行良好,包括本地和远程终端。 ### Shell & 编程 对于 shell,我使用 [zsh][28] 而不是 [bash][27],因为它有众多的功能。 作为终端模拟,我发现 [urxvt][29] 足够轻巧,支持 Unicode 编码和 256 色,具有出色的性能。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分别运行 urxvt 客户端和守护进程。因此,即使大量终端也几乎不占用任何内存(回滚缓冲区除外)。 对我而言,只有一种字体看起来绝对干净和完美: [Terminus][30]。 由于它是位图字体,因此所有内容都是完美像素,渲染速度极快且 CPU 使用率低。为了能使用 `CTRL-WIN-[1-7]` 在每个终端按需切换字体,我的 `~/.Xdefaults` 包含: ``` URxvt.font: -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4-*-*-*-*-*-*-* dzen2.font: -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4-*-*-*-*-*-*-* URxvt.keysym.C-M-1: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2-*-*-*-*-*-*-*\007 URxvt.keysym.C-M-2: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4-*-*-*-*-*-*-*\007 URxvt.keysym.C-M-3: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18-*-*-*-*-*-*-*\007 URxvt.keysym.C-M-4: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22-*-*-*-*-*-*-*\007 URxvt.keysym.C-M-5: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24-*-*-*-*-*-*-*\007 URxvt.keysym.C-M-6: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28-*-*-*-*-*-*-*\007 URxvt.keysym.C-M-7: command:\033]50;-xos4-terminus-medium-r-normal-*-32-*-*-*-*-*-*-*\007 URxvt.keysym.C-M-n: command:\033]10;#ffffff\007\033]11;#000000\007\033]12;#ffffff\007\033]706;#00ffff\007\033]707;#ffff00\007 URxvt.keysym.C-M-b: command:\033]10;#000000\007\033]11;#ffffff\007\033]12;#000000\007\033]706;#0000ff\007\033]707;#ff0000\007 ``` 对于编程和书写,我使用 [Vim][31] 语法高亮显示和 [ctags][32] 进行索引,以及一些带有 `grep` 、`sed` 和其他用于搜索和操作的常用终端窗口。这可能不像 IDE 那样舒适,但可以实现更多的自动化。 Vim 的一个问题是你已经习惯了它的键映射,因此希望在任何地方都使用它们。 在 shell 功能不够强大时,[Python][33] 和 [Nim][34] 作为脚本语言也不错。 ### 系统监控 [htop][35] (查看当前站点的后台运行,是托管服务器的实时视图)非常适合快速了解软件的当前运行状态。 [lm_sensors][36] 可以监控硬件温度、风扇和电压。 [powertop][37] 是一款由 Intel 发布的优秀省电小工具。 [ncdu][38] 可以交互式分析磁盘使用情况。 [nmap][39]、 iptraf-ng、 [tcpdump][40] 和 [Wireshark][41] 都是分析网络问题的基本工具。 当然还有很多更优秀的工具。 ### 邮件 & 同步 在我的家庭服务器上,我为自己所有的邮箱账号运行了 [fetchmail][42] 守护进程。fetchmail 只是检索收到的邮件并调用 [procmail][43]: ``` #!/bin/sh for i in /home/deen/.fetchmail/*; do FETCHMAILHOME=$i /usr/bin/fetchmail -m 'procmail -d %T' -d 60 done ``` 配置非常简单,然后等待服务器通知我们有新的邮件: ``` poll imap.1und1.de protocol imap timeout 120 user "dennis@felsin9.de" password "XXX" folders INBOX keep ssl idle ``` 我的 `.procmailrc` 配置包含一些备份全部邮件的规则,并将邮件整理在对应的目录下面。例如,基于邮件列表名或者邮件标题: ``` MAILDIR=/home/deen/shared/Maildir LOGFILE=$HOME/.procmaillog LOGABSTRACT=no VERBOSE=off FORMAIL=/usr/bin/formail NL=" " :0wc * ! ? test -d /media/mailarchive/`date +%Y` | mkdir -p /media/mailarchive/`date +%Y` # Make backups of all mail received in format YYYY/YYYY-MM :0c /media/mailarchive/`date +%Y`/`date +%Y-%m` :0 * ^From: .*(.*@.*.kit.edu|.*@.*.uka.de|.*@.*.uni-karlsruhe.de) $MAILDIR/.uni/ :0 * ^list-Id:.*lists.kit.edu $MAILDIR/.uni-ml/ [...] ``` 我使用 [msmtp][44] 来发送邮件,它也很好配置: ``` account default host smtp.1und1.de tls on tls_trust_file /etc/ssl/certs/ca-certificates.crt auth on from dennis@felsin9.de user dennis@felsin9.de password XXX [...] ``` 但是到目前为止,邮件还在服务器上。 我的文档全部存储在一个目录中,我使用 [Unison][45] 在所有计算机之间进行同步。Unison 可以视为双向交互式 [rsync][46],我的邮件是这个文件目录下的一部分,因此它们最终存储在我的电脑上。 这也意味着,尽管邮件会立即到达我的邮箱,但我只是按需拿取,而不是邮件一到达时就立即收到通知。 从此我使用 [mutt][47] 阅读邮件,使用侧边栏显示我的邮件目录。 `/etc/mailcap` 文件对于显示非纯文本邮件( HTML, Word 或者 PDF)不可或缺: ``` text/html;w3m -I %{charset} -T text/html; copiousoutput application/msword; antiword %s; copiousoutput application/pdf; pdftotext -layout /dev/stdin -; copiousoutput ``` ### 新闻 & 通讯 [Newsboat][48] 是一个非常棒的终端 RSS/Atom 阅读器。我在一个有约 150 个提要的 `tach` 会话服务器上运行它。也可以在本地选择提要,例如: ``` ignore-article "https://forum.ddnet.tw/feed.php" "title =~ \"Map Testing •\" or title =~ \"Old maps •\" or title =~ \"Map Bugs •\" or title =~ \"Archive •\" or title =~ \"Waiting for mapper •\" or title =~ \"Other mods •\" or title =~ \"Fixes •\"" ``` 我以同样的方式使用 [Irssi][49] 进行 IRC 通讯。 ### 日历 [remind][50] 是一个可以从命令行获取的日历。通过编辑 `rem` 文件可以设置新的提醒: ``` # One time events REM 2019-01-20 +90 Flight to China %b # Recurring Holidays REM 1 May +90 Holiday "Tag der Arbeit" %b REM [trigger(easterdate(year(today()))-2)] +90 Holiday "Karfreitag" %b # Time Change REM Nov Sunday 1 --7 +90 Time Change (03:00 -> 02:00) %b REM Apr Sunday 1 --7 +90 Time Change (02:00 -> 03:00) %b # Birthdays FSET birthday(x) "'s " + ord(year(trigdate())-x) + " birthday is %b" REM 16 Apr +90 MSG Andreas[birthday(1994)] # Sun SET $LatDeg 49 SET $LatMin 19 SET $LatSec 49 SET $LongDeg -8 SET $LongMin -40 SET $LongSec -24 MSG Sun from [sunrise(trigdate())] to [sunset(trigdate())] [...] ``` 遗憾的是,目前 remind 中还没有中国农历的提醒功能,因此中国的节日不易计算。 我给提醒设置了两个名字: ``` rem -m -b1 -q -g ``` 按时间顺序查看待办事项清单 ``` rem -m -b1 -q -cuc12 -w$(($(tput cols)+1)) | sed -e "s/\f//g" | less ``` 显示适应终端宽度的日历: ![remcal][51] ### 字典 [rdictcc][52] 是鲜为人知的字典工具,它可以使用 [dict.cc][53] 很棒的词典并将他们转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 $ rdictcc rasch ====================[ A => B ]==================== rasch: - apace - brisk [speedy] - cursory - in a timely manner - quick - quickly - rapid - rapidly - sharpish [Br.] [coll.] - speedily - speedy - swift - swiftly rasch [gehen]: - smartly [quickly] Rasch {n} [Zittergras-Segge]: - Alpine grass [Carex brizoides] - quaking grass sedge [Carex brizoides] Rasch {m} [regional] [Putzrasch]: - scouring pad ====================[ B => A ]==================== Rasch model: - Rasch-Modell {n} ``` ### 记录和阅读 我有一个简单记录任务的备忘录,在 Vim 会话中基本上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我也使用备忘录作为工作中“已完成”工作的记录,这样就可以检查自己每天完成了哪些任务。 对于写文件、信件和演示文稿,我会使用 [LaTeX][54] 进行高级排版。德式的简单信件可以这样设置,例如: ``` \documentclass[paper = a4, fromalign = right]{scrlttr2} \usepackage{german} \usepackage{eurosym} \usepackage[utf8]{inputenc} \setlength{\parskip}{6pt} \setlength{\parindent}{0pt} \setkomavar{fromname}{Dennis Felsing} \setkomavar{fromaddress}{Meine Str. 1\\69181 Leimen} \setkomavar{subject}{Titel} \setkomavar*{enclseparator}{Anlagen} \makeatletter \@setplength{refvpos}{89mm} \makeatother \begin{document} \begin{letter} {Herr Soundso\\Deine Str. 2\\69121 Heidelberg} \opening{Sehr geehrter Herr Soundso,} Sie haben bei mir seit dem Bla Bla Bla. Ich fordere Sie hiermit zu Bla Bla Bla auf. \closing{Mit freundlichen Grüßen} \end{letter} \end{document} ``` 在 [我的私人网站][55] 上可以找到更多的示例文档和演示文稿。 [Zathura][56] 读取 PDF 文件速度很快,支持 Vim 类控件,还支持两种不同的 PDF 后端: Poppler 和 MuPDF。另一方面,在偶尔遇到 Zathura 无法打开的文件时,[Evince][57] 则显得更全能一些。 ### 图片编辑 简便的选择是,[GIMP][58] 和 [Inkscape][59] 分别用于照片编辑和交互式向量图形。 有时 [Imagemagick][60] 已经足够好了,它可以从命令行直接使用,从而自动编辑图片。同样 [Graphviz][61] 和 [TikZ][62] 可以用来绘制曲线图和其他图表。 ### Web 浏览器 对于 Web 浏览器,我一直在使用 [Firefox][63]。相较于 Chrome,它的可扩展性更好,资源使用率更低。 不幸的是,在 Firefox 完全改用 Chrome 风格的扩展之后, [Pentadactyl][64] 扩展的开发就停止了,所以我的浏览器中再也没有令人满意的 Vim 类控件了。 ### 媒体播放器 通过设置 `vo=gpu` 以及 `hwdec=vaapi`,具有硬件解码功能的 [mpv][65] 在播放期间 CPU 的占用率保持在 5%。相较于默认的 PulseAudio,mpv 中的 `audio-channels=2` 似乎可以使我的立体扬声器/耳机获得更清晰的降级混频。一个很棒的小功能是用 `Shift-Q` 退出,而不是只用 `Q` 来保存回放位置。当你与母语是其他语言的人一起看视频时,你可以使用 `--secondary-sid=` 同时显示两种字幕,主字幕位于底部,次字幕位于屏幕顶部。 我的无线鼠标可以简单地通过一个小的配置文件( `~/.config/mpv/input.conf` )实现远程控制 mpv : ``` MOUSE_BTN5 run "mixer" "pcm" "-2" MOUSE_BTN6 run "mixer" "pcm" "+2" MOUSE_BTN1 cycle sub-visibility MOUSE_BTN7 add chapter -1 MOUSE_BTN8 add chapter 1 ``` [youtube-dl][66] 非常适合观看在线托管的视频,使用 `-f bestvideo+bestaudio/best --all-subs --embed-subs` 命令可获得最高质量的视频。 作为音乐播放器, [MOC][67] 不再活跃开发,但它仍是一个简易的播放器,可以播放各种可能的格式,包括最不常用的 Chiptune 格式。在 AUR 中有一个 [补丁][68] 增加了 PulseAudio 支持。即使在 CPU 时钟频率降到 800 MHz, MOC 也只使用了单核 CPU 的 1-2% 。 ![moc][69] 我的音乐收藏夹保存在我的家庭服务器上,因此我可以从任何地方访问它。它使用 [SSHFS][70] 挂载并自动安装在 `/etc/fstab/` 目录下: ``` root@server:/media/media /mnt/media fuse.sshfs noauto,x-systemd.automount,idmap=user,IdentityFile=/root/.ssh/id_rsa,allow_other,reconnect 0 0 ``` ### 跨平台构建 除了 Linux 本身,它对于构建任何主流操作系统的软件包都很优秀! 一开始,我使用 [QEMU][71] 与旧版 Debian、 Windows 以及 Mac OS X VM 一起构建这些平台。 现在我在旧版 Debian 发行版上转而使用 chroot (以获得最大的 Linux 兼容性),在 Windows 上使用 [MinGW][72] 进行交叉编译,在 Mac OS X 上则使用 [OSXCross][73]。 用于 [构建 DDNet][74] 的脚本以及 [更新库构建的说明][75] 的脚本都基于这个。 ### 备份 通常,我们都会忘记备份。即使这是最后一节,它也不应该成为事后诸葛。 十年前我写了 [rrb][76] (反向 rsync 备份)重新封装了 `rsync` ,因此我只需要将备份服务器的 root SSH 权限授予正在备份的计算机。令人惊讶地是,尽管我一直在使用 rrb ,但它在过去十年里没有任何改变。 备份文件直接存储在文件系统中。使用硬链接实现增量备份(`--link-dest`)。一个简单的 [配置][77] 定义了备份保存时间,默认为: ``` KEEP_RULES=( \ 7 7 \ # One backup a day for the last 7 days 31 8 \ # 8 more backups for the last month 365 11 \ # 11 more backups for the last year 1825 4 \ # 4 more backups for the last 5 years ) ``` 因为我的一些计算机没有静态 IP / DNS 但仍想使用 rrb 备份,那我会使用反向安全隧道(作为 systemd 服务): ``` [Unit] Description=Reverse SSH Tunnel After=network.target [Service] ExecStart=/usr/bin/ssh -N -R 27276:localhost:22 -o "ExitOnForwardFailure yes" server KillMode=process Restart=always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 现在,隧道运行备份时,服务器可以通过 `ssh -p 27276 localhost` 命令或者使用 `.ssh/config` 到达服务器端。 ``` Host cr-remote HostName localhost Port 27276 ``` 在谈及 SSH 技巧时,有时由于某些中断的路由会很难访问到服务器。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借道其他服务器的 SSH 连接,以获得更好的路由。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通过美国连接访问到我的中国服务器,而来自德国的不可靠连接可能需要几个周: ``` Host chn.ddnet.tw ProxyCommand ssh -q usa.ddnet.tw nc -q0 chn.ddnet.tw 22 Port 22 ``` ### 结语 感谢阅读我工具的收藏。这其中我也许遗漏了许多日常中自然成习惯的步骤。让我们来看看我的软件设置在下一年里能多稳定吧。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 [dennis@felsin9.de][78] 。 在 [Hacker News][79] 下评论吧。 -------------------------------------------------------------------------------- via: https://hookrace.net/blog/linux-desktop-setup/ 作者:[Dennis Felsing][a] 选题:[lujun9972][b] 译者:[chenmu-kk](https://github.com/chenmu-kk)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a]: http://felsin9.de/nnis/ [b]: https://github.com/lujun9972 [1]: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htop_small.png [2]: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htop.png [3]: https://gentoo.org/ [4]: https://www.archlinux.org/ [5]: https://www.archlinux.org/news/ [6]: https://www.reddit.com/r/archlinux/comments/4zrsc3/keep_your_system_fully_functional_after_a_kernel/ [7]: https://www.suse.com/ [8]: https://ddnet.tw/ [9]: https://www.debian.org/ [10]: https://www.openbsd.org/ [11]: https://www.openbsd.org/faq/pf/ [12]: http://openbox.org/wiki/Main_Page [13]: http://fluxbox.org/ [14]: https://dwm.suckless.org/ [15]: https://awesomewm.org/ [16]: https://xmonad.org/ [17]: https://www.haskell.org/ [18]: http://hackage.haskell.org/package/xmonad-contrib-0.15/docs/XMonad-Layout-LayoutScreens.html [19]: http://robm.github.io/dzen/ [20]: https://github.com/brndnmtthws/conky [21]: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laptop_small.png [22]: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laptop.png [23]: https://i3wm.org/ [24]: https://github.com/tmux/tmux/wiki [25]: http://dtach.sourceforge.net/ [26]: https://github.com/def-/tach/blob/master/tach [27]: https://www.gnu.org/software/bash/ [28]: http://www.zsh.org/ [29]: http://software.schmorp.de/pkg/rxvt-unicode.html [30]: http://terminus-font.sourceforge.net/ [31]: https://www.vim.org/ [32]: http://ctags.sourceforge.net/ [33]: https://www.python.org/ [34]: https://nim-lang.org/ [35]: https://hisham.hm/htop/ [36]: http://lm-sensors.org/ [37]: https://01.org/powertop/ [38]: https://dev.yorhel.nl/ncdu [39]: https://nmap.org/ [40]: https://www.tcpdump.org/ [41]: https://www.wireshark.org/ [42]: http://www.fetchmail.info/ [43]: http://www.procmail.org/ [44]: https://marlam.de/msmtp/ [45]: https://www.cis.upenn.edu/~bcpierce/unison/ [46]: https://rsync.samba.org/ [47]: http://www.mutt.org/ [48]: https://newsboat.org/ [49]: https://irssi.org/ [50]: https://www.roaringpenguin.com/products/remind [51]: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remcal.png [52]: https://github.com/tsdh/rdictcc [53]: https://www.dict.cc/ [54]: https://www.latex-project.org/ [55]: http://felsin9.de/nnis/research/ [56]: https://pwmt.org/projects/zathura/ [57]: https://wiki.gnome.org/Apps/Evince [58]: https://www.gimp.org/ [59]: https://inkscape.org/ [60]: https://imagemagick.org/Usage/ [61]: https://www.graphviz.org/ [62]: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pgf/ [63]: https://www.mozilla.org/en-US/firefox/new/ [64]: https://github.com/5digits/dactyl [65]: https://mpv.io/ [66]: https://rg3.github.io/youtube-dl/ [67]: http://moc.daper.net/ [68]: https://aur.archlinux.org/packages/moc-pulse/ [69]: https://hookrace.net/public/linux-desktop/moc.png [70]: https://github.com/libfuse/sshfs [71]: https://www.qemu.org/ [72]: http://www.mingw.org/ [73]: https://github.com/tpoechtrager/osxcross [74]: https://github.com/ddnet/ddnet-scripts/blob/master/ddnet-release.sh [75]: https://github.com/ddnet/ddnet-scripts/blob/master/ddnet-lib-update.sh [76]: https://github.com/def-/rrb/blob/master/rrb [77]: https://github.com/def-/rrb/blob/master/config.example [78]: mailto:dennis@felsin9.de [79]: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1897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