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y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Xingyu Wang 2020-09-07 23:30:44 +08:00
parent 38962e82a3
commit b789e89693

View File

@ -1,6 +1,6 @@
[#]: collector: (lujun9972)
[#]: translator: (wxy)
[#]: reviewer: ( )
[#]: reviewer: (wxy)
[#]: publisher: ( )
[#]: url: ( )
[#]: subject: (Information could be half the world's mass by 2245, says researcher)
@ -12,13 +12,15 @@
> 根据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的说法,由于创建和存储数字信息所使用的能源和资源数量,数据应该被视为物理的,而不仅仅是看不见的一和零。
![](https://images.idgesg.net/images/article/2019/07/global_connections_digital_world_map_planet_earth_particles_light_by_luza_studios_gettyimages-1022793086_2400x1600-100806717-large.jpg)
一位大学学者建议,数字内容应该与气体、液体、等离子体和固体一样,被视为第五种物质状态。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高级讲师、发表在《AIP Advances》杂志上的《[信息灾难][1]》一文的作者 Melvin Vopson 称,由于以物理和数字方式创建、存储和分发数据所使用的能量和资源,数据已经发生了演变,现在应该被视为质量。
Vopson 还声称,数字比特正在走向压倒地球的道路,最终将超过原子的数量。
给数字信息分配质量的想法建立在一些现有数据点的基础上。Vopson 引用了 IBM 的一项估计,发现数据每天以 2.5 万亿字节的速度产生。他还将每英寸超过 1 <ruby>太比特<rt>terabit</rt></ruby>的数据存储密度考虑在内,将比特的大小与原子的大小进行比较。
给数字信息分配质量的想法建立在一些现有数据点的基础上。Vopson 引用了 IBM 的一项估计,发现数据每天以 2.5 万亿字节的速度产生。他还将每英寸超过 1 <ruby>太比特<rt>terabit</rt></ruby>的数据存储密度考虑在内,将比特的大小与原子的大小进行比较。
假设数据生成量每年增长 50%,根据宣布 Vopson 研究的[媒体发布][2],“比特的数量将在大约 150 年内等于地球上的原子数量。”
@ -26,7 +28,7 @@ Vopson 还声称,数字比特正在走向压倒地球的道路,最终将超
Vopson 补充说COVID-19 大流行正在提高数字数据创造的速度,并加速这一进程。
他警告说一个饱和点即将到来“即使假设未来的技术进步将比特大小降低到接近原子本身的大小这个数字信息量所占的比重将超过地球的大小从而导致我们所定义的信息灾难。”Vopson 在[论文][3]中写道。
他警告说,一个饱和点即将到来:“即使假设未来的技术进步将比特大小降低到接近原子本身的大小,这个数字信息量所占的比重将超过地球的大小,从而导致我们所定义的信息灾难。”Vopson 在[论文][3]中写道。
“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这个星球这是一场看不见的危机”Vopson 说,他是希捷科技公司的前研发科学家。
@ -36,7 +38,7 @@ Vopson 并不是一个人在探索,信息并不是简单的不可察觉的 1
他的论文总结道,随着增长速度似乎不可阻挡,数字信息生产“将消耗地球上大部分的电力能源,从而导致道德和环境问题。”他的论文总结道。
有趣的是除此以外Vopson 还提出,如果像他所预测的那样,未来地球的质量主要由信息位组成,并且存在足够的动力创造出来(不确定),那么“可以设想未来的世界主要由计算机模拟,并由数字比特和计算机代码主导,”他写道。
有趣的是除此以外Vopson 还提出,如果像他所预测的那样,未来地球的质量主要由信息位组成,并且足够的动力创造出来(不确定),那么“可以设想未来的世界主要由计算机模拟,并由数字比特和计算机代码主导,”他写道。
--------------------------------------------------------------------------------
@ -45,7 +47,7 @@ via: 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570438/information-could-be-half-the-
作者:[Patrick Nelson][a]
选题:[lujun9972][b]
译者:[wxy](https://github.com/wxy)
校对:[校对者ID](https://github.com/校对者ID)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