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git
synced 2025-02-25 00:50:15 +08:00
Update 20210308 How the ARPANET Protocols Worked.md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parent
db3200570a
commit
38119d3238
@ -43,7 +43,7 @@ BBN 在一份名为 [BBN Report 1822][5] 的冗长文件中指定了 IMP-Host
|
||||
|
||||
链路号的取值范围为 0 到 255 ,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更高级别的协议可以利用它在网络上的任何两台主机之间建立多个通信信道,因为可以想象得到,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存在多个本地用户与同一个目标主机进行通信的场景(换句话说,链路号允许在主机之间进行多路通信。)二是它也被用在 “ level 1 ” 层去控制主机之间发送的大量流量,以防止高性能计算机压制低性能计算机的情况出现。按照最初的设计,这个 IMP-Host 协议限制每台主机在某一时刻通过某条链路仅发送一条消息。一旦某台主机沿着某条链路发送了一条消息给远端主机后,在它沿着该链路发送下一条消息之前,必须等待接收一条来自远端的 IMP 的特别类型的消息,叫做 RFNM(请求下一条消息)。针对这个体系的后期修订,为了改善它的性能,允许一台主机在给定的时刻传送多达8条消息给另一台主机。.[4][9]
|
||||
|
||||
“ level 2 ” 层才是事情真正开始变得有趣的地方,因为这一层和在它上面的那一层由 BBN 和国防部全部留给学者们和网络工作组自己去研发。 “ level 2 ” 层包括了 Host-Host 协议,这个协议在 RFC9 中第一次被草拟并且在 RFC54 中第一次被官方指定。更多可读的Host-Host 协议的解释在 [ ARPANET 协议手册][10] 中被给出。
|
||||
“ level 2 ” 层才是事情真正开始变得有趣的地方,因为这一层和在它上面的那一层由 BBN 和国防部全部留给学者们和网络工作组自己去研发。 “ level 2 ” 层包括了 Host-Host 协议,这个协议在 RFC9 中第一次被草拟并且在 RFC54 中第一次被官方指定。更多可读的 Host-Host 协议的解释在 [ ARPANET 协议手册][10] 中被给出。
|
||||
|
||||
“ Host-Host 协议 ” 管理主机之间如何创建和管理链接。链接是某个主机上的写套接字和另一个主机上的读套接字之间的一个单向的数据管道。“ 套接字 ” 的概念是在 “ level-1 ” 层的有限的链路设施(记住链路号只是那 256 个值中的一个)之上被引入的,是为了给程序提供寻找运行在远端主机上的特定进程地址的一种方式。“ 读套接字 ” 是用偶数表示的,而“写套接字”是用奇数表示的;套接字是 “ 读 ” 还是 “ 写 ” 被称为套接字的 “性别”。并没有类似于 TCP 协议那样的 “ 端口号 ” 机制,链接的打开、维持以及关闭操作是通过主机之间使用 “ 链路 0 ” 发送指定格式的 Host-Host 控制消息来实现的,这也是 “ 链路0 ” 被保留的目的。一旦控制消息在“链路 0”上被交换来建立起一个连接后,就可以使用接收端挑选的另一个链路号来发送进一步的数据消息。
|
||||
|
||||
|
Loading…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