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ge pull request #9996 from wxy/20180510-Splicing-the-Cloud-Native-Stack,-One-Floor-at-a-Time

PRF&PUB:20180510 Splicing the Cloud Native Stack, One Floor at a Time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Locez 2018-08-29 09:19:00 +08:00 committed by GitHub
commit 0a8c05d480
No known key found for this signature in database
GPG Key ID: 4AEE18F83AFDEB23

View File

@ -29,7 +29,7 @@
### 云即资本
就像我们的 CEO Zac Smith 多次跟我说的:都是钱的问题。不仅要制造它,还要消费它!在云中,数十亿美元的投入才能让数据中心出现计算机,这样才能让开发者消费它。换句话说(根本没云,它只是别人的电脑而已):
就像我们的 CEO Zac Smith 多次跟我说的:一切都是钱的事。不仅要制造它,还要消费它!在云中,数十亿美元的投入才能让数据中心出现计算机,这样才能让开发者消费它。换句话说(根本没云,它只是别人的电脑而已):
![][4]
@ -45,7 +45,7 @@
因为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数据中心和连通性,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这一部分的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在 5G 正式商用时,某些负载开始不再那么依赖中心化的基础设施了。
边缘接入即将到来!:-)
边缘计算即将到来!:-)
![][6]
@ -53,7 +53,7 @@
居于“连通”和“动力”之上的这一层,我们爱称为“处理器层”。这是奇迹发生的地方 —— 我们将来自下层的创新和实物投资转变成一个 API 终端的某些东西。
由于这是纽约的一个大楼,我们让在这里的云供应商处于纽约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Digital Ocean][Digital Ocean] 系的)鲨鱼 Sammy 和在 Google 之上的 “meet me” 的房间中和我打招呼的原因了。
由于这是纽约的一个大楼,我们让在这里的云供应商处于纽约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Digital Ocean][Digital Ocean] 系的)鲨鱼 Sammy 和对 “meet me” 房间里面的 Google 标志的致意的原因了。
正如你所见,这个场景是非常写实的。它是由多层机架堆叠起来的。尽管我们爱 EWR1 的设备经理Michael Pedrazzini我们努力去尽可能减少这种体力劳动。毕竟布线专业的博士学位是很难拿到的。
@ -61,7 +61,7 @@
### 供给
再上一层,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是供给层。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它以前被我们称为<ruby>配置管理<rt>confing management</rt></ruby>。但是现在到处都是一开始就是<ruby>不可变基础设施<rt>immutable infrastructure</rt></ruby>和自动化:[Terraform][Terraform]、[Ansible][Ansible]、[Quay.io][Quay.io] 等等类似的东西。你可以看出软件是按它的方式来工作的,对吗?
再上一层,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是供给层。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它以前被我们称为<ruby>配置管理<rt>config management</rt></ruby>。但是现在到处都是一开始就是<ruby>不可变基础设施<rt>immutable infrastructure</rt></ruby>和自动化:[Terraform][Terraform]、[Ansible][Ansible]、[Quay.io][Quay.io] 等等类似的东西。你可以看出软件是按它的方式来工作的,对吗?
Kelsey Hightower 最近写道“呆在无聊的基础设施中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刻”,我不认为这说的是物理部分(虽然我们认为它非常让人兴奋),但是由于软件持续侵入到栈的所有层,那必将是一个疯狂的旅程。
@ -152,7 +152,7 @@ via: https://www.packet.net/blog/splicing-the-cloud-native-stack/
作者:[Zoe Allen][a]
选题:[lujun9972](https://github.com/lujun9972)
译者:[qhwdw](https://github.com/qhwdw)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pityonline](https://github.com/pityonline)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pityonline](https://github.com/pityonline)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