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使用 Linux 之前,我认为在计算机上安装的应用是理所当然的。我会根据需要安装应用,如果我最后没有使用它们,我就会把它们忘掉,让它们占用我的硬盘空间。终于有一天,我的硬盘空间会变得稀缺,我就会疯狂地删除应用,为更重要的数据腾出空间。但不可避免的是,应用只能释放出有限的空间,所以我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这些应用一起安装的所有其他零碎内容上,无论是媒体内容还是配置文件和文档。这不是一个管理电脑的好方法。我知道这一点,但我并没有想过要有其他的选择,因为正如人们所说,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在 Linux 上安装应用的默认方法是从发行版软件仓库中安装。这可能听起来像应用商店,那是因为现代应用商店借鉴了很多软件仓库的概念。[Linux 也有应用商店][2],但软件仓库是独一无二的。你通过一个*包管理器*从软件仓库中获得一个应用,它使你的 Linux 系统能够记录和跟踪你所安装的每一个组件。
不仅卸载要彻底,*重装*也很有意义。在许多平台上,如果一个应用出了问题,有时会建议你重新安装它。通常情况下,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要重装一个应用。不过,人们还是经常会隐隐约约地怀疑某个地方的文件已经损坏了(换句话说,数据写入错误),所以希望重装可以覆盖坏的文件以让软件重新工作。这是个不错的建议,但对于任何技术人员来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都是令人沮丧的。更糟糕的是,如果不仔细跟踪,就不能保证所有的文件都会在重装过程中被刷新,因为通常没有办法知道与应用程序一起安装的所有文件在第一时间就删除了。有了软件包管理器,你可以强制彻底删除旧文件,以确保新文件的全新安装。同样重要的是,你可以研究每个文件并可能找出导致问题的文件,但这是开源和 Linux 的一个特点,而不是包管理。
不要听别人告诉你的 Linux 比其他操作系统“更安全”。计算机是由代码组成的,而我们人类每天都会以新的、有趣的方式找到利用这些代码的方法。因为 Linux 上的绝大多数应用都是开源的,所以许多漏洞都会以“<ruby>常见漏洞和暴露<rt>Common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s</rt></ruby>”(CVE)的形式公开。大量涌入的安全漏洞报告似乎是一件坏事,但这绝对是一个*知道*远比*不知道*好的案例。毕竟,没有人告诉你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漏洞报告是好的。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而且,当开发人员修复安全漏洞时,对你而言,及时获得这些修复程序很重要,最好不用自己记着动手修复。
我承认我不会整天坐在这里琢磨软件库,但我确实记得我琢磨的日子,尽管我不知道这就是困扰我的原因。在我还没有改用 Linux 之前,我在处理工作用的媒体文件时遇到错误,或者在玩不同的游戏时出现故障,或者在阅读 PDF 时出现怪异的现象,等等,这些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当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查这些错误。我仍然记得,我的系统上有两个主要的应用分别捆绑了相同(但有区别)的图形后端技术。当一个程序的输出导入到另一个程序时,这种不匹配会导致错误。它本来是可以工作的,但是由于同一个库文件集合的旧版本中的一个错误,一个应用的热修复程序并没有给另一个应用带来好处。